
会议现场
为进一步贯彻清华大学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会议精神,研讨娱乐场
未来发展方向,落实各项工作安排,娱乐场
于6月30日举办第二次系列讨论会,院长薛澜、常务副院长潘庆中、副院长钱小军、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教师代表以及学术等部门代表参加此次会议讨论。

线上参会截图
薛澜首先代表书院感谢老师们参加此次研讨会,并传达清华大学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暨第38次教书育人研讨会会议精神,及校领导对本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各项要求。他提议,此次会议就书院的教学如何更好地体现书院实践型通识类教育项目的特点、如何理解领导力的内涵、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如何反映以及与会老师所在院系与书院开展合作进行深入讨论。
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教授分享经管学院的国际项目经验,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能力培养,要在实践中注重把握领导力的内涵,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到毕业论文写作中。同时,他希望加强书院和经管学院在学位合作、研究领域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教授,作为书院成立时的决策者之一,肯定了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建议书院结合中国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案例进行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研讨,注重领导力的培养与联合国的共同发展目标相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途径。与此同时,他期待进一步促进环境学院的全英文项目的资源、经验等与书院之间的分享和交流。
社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指出,领导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韧性、主动性、担当精神的培养,可借鉴哈佛商学院、麦肯锡、西点军校等课程或培养方式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从而树立世界性标杆的旗帜。
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充分认可书院的培养模式,法学院可以从法律思维、能力,法律素养等方面为书院提供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或讲座,结合中国司法的法律进程、中国法律发展与书院开展多方面合作,也可以为书院学生开放更多课程。
人文学院汪晖教授,作为书院多年的授课教师,充分肯定书院在领导力培养所取得的成果。他分享了日新书院读书会形式的辅导课程,小班教学,辅导教师就某个学科进行引导式经典书籍阅读,以学生阅读、研讨为主,表示这样的形式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供书院参考。
高等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指出,书院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创新性项目的代表,应利用好课堂内外空间,发挥交叉学科和开放性平台的优势,设置强实践性和高挑战性相结合的项目,培养学生在非通用场景下的应对力和领导力。
社科学院郑路老师从书院招生第一届学生开始一直在书院任教,他强调要加强论文工作中学术导师与行业导师的相互了解和互动,建议学校应加强对英文授课的重视,书院应加强跨学院间老师的互动。在培养学生领导力方面,书院应鼓励学生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社科学院李稻葵教授提议书院的部分课程应该以内容为核心优先考虑,可以请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的老师讲授,课堂做同传翻译,从而丰富师资力量。另外,他提到,将中国特色的实用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例如谈判与表达方式、中医理念等,让学生体验在国外体验不到的内容。
公管学院程文浩教授提出学生首先是学习者,书院应设计公共服务课程,适当增加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环节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是领导力不可或缺的素质。
公管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认为,书院的招生对象和定位,虽然与公管学院的全英文项目不同,但实践型通识性具有相同性。借鉴哈佛模式和公管全英文项目的经验,书院的通识性在坚持原方向的基础上,可以开设3-5个个性化需求;跨文化交叉学科的培养,增强理解和包容,凸显中国文化,深挖习以为常的理念,开启原点教学内容模式,例如论语、易经选读等。他还表示,在两院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加深在课程、师资、师生活动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与更多交流。
潘庆中教授介绍了书院800多名校友的职业发展与追踪等工作,今后将进一步优化在国外就业校友情况的跟进方案。
薛澜强调招生工作的重要性,并表示将根据老师们的建议,研究不同国家领导者成长的路径,确定重点国家,针对不同国家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工作,进行更多方面的探讨。
钱小军总结了参会老师们的发言,阐述书院作为全球对话的平台有其特殊性,并感谢老师们利用宝贵的时间分享了很多好的想法,书院将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其可行性,今后希望继续得到老师们的支持。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会议的深入讨论,更加明确了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要素、课程体系,并启发了很多深层次的思考,对书院未来工作的改进和落实有着深远的意义。